前天聚划算商家会议上传来消息,聚划算销量将计入主搜权重,商家们顿时兴奋,纷纷表示看到希望。
聚划算在短期内,必然重现慧空时代的盛景。商家们排队进贡,聚划算收入大增。
作为亲历了聚划算的崛起,又眼睁睁看着阿里自废武功的前聚划算KA商家操盘手,我只能一声叹息,感慨资本的力量如何使人疯狂,又如何使人灭亡。
这条灭亡之路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新用户红利已无,老用户积淀不足,在群狼撕咬下逐渐散失,加之移动端入口,已被微信横刀立马,此背景下,阿里的上市,可谓进退维艰:退则可能丧失机会,进则被资本绑架——境外的股东是要看到利润分红的,利润从何而来?
掐商家的喉咙,吃商家的血肉。
这本无可厚非,商业领域本无道德可言。但在红利丧失的关口,弊端立显。这也是为什么2014年商家刷单如此疯狂,一直以业界良心自居的阿里,却放任不管的原因:你刷,扣点我拿。偶尔抓几个反革命,聊作姿态,不动根本。而刷单导致用户体验下降,是劣币驱逐良币理论的典型案例,不必辩解。
回过来看,聚划算可谓目标明确,战略清晰,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在实物团购类目已经取得良好成绩的2012年,也是在商家会议上,曾经信心满满地准备大举进军O2O。如果聚划算前期的团队不出问题,照此节奏发展下去,何至于如今望唯品会咬牙切齿、携淘点点举步维艰?
之后的事情大家大概都清楚,慧空落马,枯坐乔司监狱,聚划算创始团队基本流失殆尽。此事是企业内斗,还是丢车保帅,坊间莫衷一是,本案不做评论。总之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聚划算以一路放任,终至今日出此下策。
何以为下策?判断有三。
对阿里而言,此次调整,可谓自废武功。聚划算销量计入主搜权重,搜索算法权重必向销量偏倚,否则此举无意义。一旦权重向销量偏倚,那么为什么商家要既交保护费又压价格上聚划算,而不继续刷单?在用户转移不可逆的背景下,谁能保证2015年的聚划算还能再现2011年时几近恐怖的单坑流量和转化率?有人妄论今日之举是为了让商家的刷单费用转移到正规广告途径上来——简直是贻笑四方。
另外,聚划算和天猫,在低价竞争的背景下,本身存在内部竞争的关系。抛去复杂的办公室政治不谈,我很难想象,在同样的业绩压力下,面对同样疲乏的商家,两个事业群将如何和睦相处。
有人说,那2015年阿里开始抓刷单,行不行?
没问题。那么判断二来了:对商家而言,此举根本拯救不了大家本已渐凉的热情。逻辑如下:为了保证单坑高流量和高转化率,聚划算随之要改变的,必定是坑位数量和排期规则,以稀缺资源,引群商互殴。若不如此,单单销量计入主搜权重,根本无商家理睬。那么,难道商家在聚划算要让利引流,在天猫也要让利引流?在低价竞争的大环境下,毛利日薄,而推广费用不减,您是忽悠咱们来做慈善的吗,马教主?
作为商家,但凡上得去聚划算的商品,必推成引流爆款无疑;若全面压制刷单,聚划算资源又有限,搜索权重又偏倚销量,其他爆款如何打造?不要跟我提千人千面这个二逼事儿,你都不知道你要买条什么样的秋裤以免冻成狗,他天猫比你还清楚不成?
好吧,加上前几年积累的库存等等因素,商家们短周期快频率上新品的热情,还会剩多少?
那么判断三来了,面对不知所云的搜索结果,和日趋保守的商家,消费者怎么办?走还是留?
悲哀的是,中国的电商平台从业者们,号称要在中国的零售流通环节,扮演去中介化的角色,但到头来,自己已经是彻头彻尾的中介,攫取了大部分在多年不振的底层消费能力倒逼下日益微薄的流通利润,并且随着资本运作的节奏在这条路上一路到黑。
只能推演至此。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家纺百事通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家纺百事通"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家纺百事通,转载使用时务必注明"来源:家纺百事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家纺百事通)"的作品,均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家纺百事通尊重各行业网站及通讯员之版权,如发现本网未署名而刊登您的稿件,请与我们联系。家纺百事通热诚欢迎家纺行业相关人士成为本网通讯员。
4、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tousu@jfbst.com(电子邮箱)。